:::

◇如何調適喪親之痛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文/林口長庚精神科 洪錦益醫師

喪親之痛可說是生命中最難以承受的痛苦之一,尤其是當白髮人送黑髮人或意外情境過世者,那種悲痛更是喪親之痛中嚴重的一種,那種悲痛僅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了解。既然這種痛苦是這麼樣令人難以承受,是否一定要承受?可不可以使用藥物或其它方法解決?要知道藥物是不可能解決所有情感的問題,研究顯示藥物的使用並非絕對不可,但僅限於極度焦躁患者短期使用,以暫時緩解症狀,長期而言仍需靠自己親自經歷、調適、釋放這些悲痛反應。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部份哀傷的家屬會自行使用酒精、藥物、非法藥物來企圖壓抑自己的傷痛反應,如此一來反而延長悲痛反應,造成其它身心問題,適當經歷、調適、釋放悲傷情感,能夠讓喪親者對生命更有體悟,增進生命的成熟度及日後壓力的調適。 

要調適喪親之痛,就必需先了解什麼是正常的悲傷反應。喪親者在情感上可能出現如下的反應:悲傷、易怒、對逝者棄己而去感到忿怒、對事發前沒有阻止逝者做某事或自己沒有為逝者做某事感到愧疚與自責、死亡引起喪親者對生命的意義與脆弱感到焦慮、強烈的孤寂感、疲倦感、無助感、受到驚嚇、對逝者苦苦思念、對情感感到麻木;在認知方面:可能不相信或對親人已死感到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或感覺逝者仍然存在;在行為方面可能出現:失眠、食慾障礙、注意力及記憶力減退、社交退縮或不想看到人、夢見死去的親人、避免提到死去的親人、不斷的尋求與呼喚、坐立不安、攜帶遺物或珍藏遺物。很多喪親者對自己喪親後的反應感到害怕及擔心,了解正常的反應有助於緩解這樣的焦慮。 

喪親之痛如此痛苦要如何撫平呢?治療的要素有三:

1.適當的情緒宣洩:情緒宣洩對心理健康很重要,任何情緒的壓抑可能導致日後出現焦慮、憂鬱等精神官能症,且會延長悲痛過程。在喪禮中常聽到「節哀順變」或不要再難過、一切都會過去等…安慰的話,這些話對喪親者無太大幫助,反而阻斷情緒發洩,喪親者若有悲痛的情緒想哭就應該哭出來,哭是不好或有淚不輕彈這種觀念,其實是不合乎心理衛生。

2.親朋好友的支持很重要:若有類似遭遇的人能聚在一起彼此支持、分享,將有助於減少哀痛。

3.時間也是撫平傷痛重要因子之一。

除了情緒的宣洩外,另外也有其它方式可減輕傷痛:

1.寫信:將自己思念、哀傷的情感,想告訴逝者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或寫成日記,將有助於整理內心感受與情感的抒發。 

2.繪畫:與寫信的意義類似,相似的情感可以用圖畫表達出來,對小孩或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人可能有幫助。 

3.回憶錄:可以讓全家一起來做一個有關逝者的回憶記錄,可協助家人去追憶、哀悼逝者更真實的形貌。

4.想像法:在治療師協助下,喪親者閉上眼睛想像逝者或想像逝者坐在空椅子上,在治療師的鼓勵下與逝者談想談的話。

最後,悲傷反應是一項生命的歷程,是一種創傷也是成長,整個歷程約有四項任務須要去完成:

1.接受失落的事實: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之後才可能進入下一階段。 

2.經驗悲傷的痛苦。

3.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環境:家庭中的角色會重新再調整,以取代逝者的角色。 

4.將情緒與活力重心投入在其它環境:完成的悲傷反應並不意味著忘掉逝者或不再想起,而是當再度想起時那種情感不再那樣悲痛,並能將生命的活力再度投入家庭、工作、社會,就如同一位完成悲傷反應的家屬所言:「我永遠不會忘記他,我在情感的生命裡找到一個適合他的位置,而我將勇敢的繼續往前走……」。

(本文原刊於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會刊第24期)